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刘映)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内涵?如何促进中医药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近日举行的2022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新华网特别推出“院士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推动政产学研用各界加强深入研讨和有效行动,在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稳定发展中,促进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田金洲教授表示,高质量发展对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如疗效水平要更高、支持证据要更强、药品质量要更高等。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距离高质量还有一定距离,要牢固树立中医药学的主体意识,抓住“三同”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坚守“三论”特色,培养好中医思维。
应对不足,抓住“三同”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
田金洲表示,当前,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或短板,需要回答什么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在生命全周期,还是疾病全过程或者产业全链条方面,中医药行业还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比如疾病全过程,在很多重大慢性疾病的早期或晚期,其致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揭示,治疗措施有限,疗效水平也不足。中医药采用治未病、辨证施治和病证同治的模式,就可以弥补这些短板。
在全产业链方面,如供给中医临床药物的源头,就是中药资源,尤其是种子资源,还有些供不应求。目前天然药物很难找到了,为满足中医临床试验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中药制药产业的重大需求,只有依靠人工栽培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解决高质量的种子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与农业部门的专家联合进行攻关,至少可以保证重要、常见品种的种子能满足需求,并具有稳定性、增产性、优质性等方面的特点。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具有数千年历史,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如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三同”标准,即:
一要同健康需求同步。因为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不断变化,中医药发展应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为自身发展的目标。
二要与科学共识同理。中医药学原理形成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智慧,其描述和解读也离不开古汉语和古代哲学,需要用现代科学来解读这些疾病原理或药物机制,才能更好地被现代所利用。
三要与科技进步同频。现在都用互联网了,如果还依赖个人的望闻问切手段,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现代方法和技术,使中医药事业达到同频共振。
发挥所长,把握中医药特色“三论”
田金洲表示,中医药不同于其他生命科学的长处或特色,借用工程院的专家丛斌院士所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本体论。中医药理论讲究“精气神”,将“精”作为功能的物质基础,将“气”作为功能表现,将“神”作为一个生命和疾病的外观特征。这种精气神的医学概念是中医药独特的医学概念,这是其他学科没有的。
第二,认识论。中医药学讲究阴阳平衡、天人相应、表里同一的整体观念,这是中医药独特的认识论。
第三,方法论。中医除望闻问切诊法外,治病方法是辨证施治、病证同治、治未病等,因而有针对不同的证,采取不同的措施,同病异治,或者异病同治。这些是中医药独特的方法论。
治未病理论则讲究未病先防、见微防治,见到很轻的时候,西医因为还没有符合诊断标准,所以不好进行干预与治疗。中医认为是可以的,就像张伯礼院士所说的,有些疾病无明显症状,但中医可辨证,这是中医能在疾病全过程中进行干预的方法学方面的优点与长处。见到这个脏器的病,可能会推测或规律指向发展到另外一个脏器,这叫既病防变,以及病情好了之后还会反复。一个新的疾病出现,新的方法不能马上都完备,但中医是以不变应万变,通过它的表现,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方法论上的优势。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优势,比如既可以针对一个疾病的基本问题来进行全程治疗,也可以根据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表现出不同症状,推测出不同的证候来进行施治,这是病证同治。“比如我做的一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做了137个死亡患者的大脑,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前100%都存在脑微血管病变。但目前影像技术如结构影像还不能在人活着时检测到脑微血管病变,有一些其他影像,如功能影像,可以探测到脑部的血流量等。”田金洲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脑血管病发生人群是很大的,发生的年龄段也日益年轻,这就提出了一个新警示,就是如何保护好脑微血管?像有些降压、降脂、降血糖,是可见、可测的,但微血管病变是个慢性过程,等发现大动脉有斑块时,小血管早就出问题了;等发现血压总是控制不好的时候,小血管也早已硬化了。
因此,要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田金洲强调,一定要牢固地树立中医药学的主体意识,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同时,还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改善或提高中医药学诊疗水平,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事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教学,都要紧紧抓住“三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这是确保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突出中医药学主体意识和培养中医药学思维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