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任务异常艰巨、挑战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钥匙”。深入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根本的是学习其中所贯穿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指导工作。
基本立场与人民至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到列宁强调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从毛泽东关于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关于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的重要思想,到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到胡锦涛同志关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思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基本的政治立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依据国内外大局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其中的一个根本价值取向,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他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更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他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他指出,“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可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
实事求是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对实际情况作深入系统而不是粗枝大叶的调查研究,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把握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我们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决定我们的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也不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第一与关键在于落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就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务求实效,关键在于落实。
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钉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这就说明,抓落实首先要抓到点上、以点带面。要盯住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把力量凝聚到点上,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避免“撒胡椒面”式地这里抓一下,那里敲一点,浅尝辄止、朝三暮四。还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有板有眼,深入而持续地抓好落实。抓落实,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战略定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在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和战略问题上要有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我们才能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被任何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蒙蔽,不被别人的说三道四所左右,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在“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
辩证思维与问题导向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等等。
坚持辩证思维,就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法。在走什么道路问题上,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在改革战略问题上,他强调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他强调既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范例。
系统思维与统筹兼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客观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而存在,所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的方法,始终做到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的能力,就是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工作协调发展。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提高统筹兼顾能力,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做到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二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服从全局、服务全局;三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有远见、善预见,把握大势、辨清走势、审时度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例如,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要坚持系统思维和统筹兼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谈到过统筹兼顾对于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战略思维与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伟大的战略目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一系列深谋远虑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问题的思考和部署,集中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全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直面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关系,科学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思考谋划治国理政一盘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足鼎立,共同托举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以及外交国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实践,形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系统战略路线图。在经济发展上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创新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发展上提出了重构政治生态的战略任务,使我们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文化发展上确立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提供精神动力;在社会发展上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战略促进公平正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在对外关系上做出了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从而实现中国梦争取良好外部条件。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坚持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调动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凸显,更要始终牢记,真正的英雄是群众,真正的力量在群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我们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破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