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近平讲解“一带一路”如何实现民心相通
发布时间:2017-05-08   信息来源:支部工作app 阅读次数:
字体: 【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语言不通的陌生人到相互了解信任,从建立合作到命运共同体,无不以民心相通为前提。如何才能实现民心相通?

 

  一、通“话”

  语言是沟通的主要工具,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指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

  加强语言互通。“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有50多种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长期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沟通主要还是依靠英语和俄语。有关“一带一路”的政策和建设可以用英语或者其他语言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通事、难以通心。要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人民,最好用本区域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目前我国面向非通用语种的语言资源匮乏,语言教育薄弱,小语种语言人才匮乏,语言服务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需要。因此,语言规划、语言人才、语言技术,语言服务都应纳入“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计划中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语言互通,为促进文化交流与友好互信提供重要基础。

  推动国际汉语传播。列宁曾说:“经济流通的需要往往是使居住在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学习大多数人的语言。”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掀起“汉语热”,相关国家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不断提升。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认识到,要想实现本国的发展,就要搭上中国的“快车”,促进与中国的经贸及文化交流,必须掌握汉语。从个人来说,掌握了汉语,可以打开许多领域的求职之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加大外语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快汉语向国际社会传播的步伐,通过扩大国内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计划、在国外开设中短期培训班、加大“走出去”企业对外籍员工的汉语培训力度,以及加强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等方式,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习近平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就高度赞扬了孔子学院对汉语传播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共“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复杂,不仅存在着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严重的地缘政治矛盾,而且还存在着语言、历史、文化、宗教、制度、族群等各方面的深层隔阂,很容易在一些问题上产生误解和误判,同时还常常受到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等势力的威胁,因此,增进彼此了解以凝聚共识至关重要。

  增进相互了解。了解是信任的前提。由于利益分歧、宗教差异、文化多元等原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情感不一。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以怀疑态度,另一些国家还存在“中国威胁论”。对此,我们应坚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包容多样、自愿接受的原则,注重提高分歧管控能力,增强对异国文化的国际理解力,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一带一路”上广大民众和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让世界正确认识“一带一路”。要让全世界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是包容之路、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发展之路,而非封闭之路、霸权之路、掠夺之路、战争之路。“一带一路”拒绝“门罗主义”和扩张主义,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路精神。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向世界宣告:“‘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在2015年3月2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说:“‘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三、建“网”

  心相知在人相交。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全方位立体交流网络,创造更多的交往交流机会,才能使“一带一路”渐渐变成民心相通之路。

  建立立体交通网。交通便利才能物流畅通,人流涌动。要使民心相通,必建立体大交通。如果我们能够使“一带一路”变成世界交通大动脉,民心相通就更容易实现。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中,交通属于优先发展领域。在2014年11月4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中央专门研究了“一带一路”规划和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的事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系统阐述了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我国基础建设能力极强,“一带一路”正是大显身手之地。

  建立文化交流网。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前提,只有沿线各国各民族人民彼此尊重、欣赏对方的文化,才能从相识变为相知。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媒体合作、各类人群互相交往,拉近情感,增进友谊,自然而然会产生亲切感和凝聚力。目前我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推介。习近平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已经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学历互认已达24个。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还实施了“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2016年共选拔226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选派近千名各种非通用语人才出国进修。

  建立友好城市网。加大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友好城市建设是促进人心相通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和鼓励“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城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珍珠,通过“城市外交”串接起来,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交相辉映。目前上海、青岛、义乌等多个城市邀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城市做伙伴,未来我国将探讨建立“一带一路友好城市群”、“新兴市场友好城市群”、“金砖国家友好城市群”等,真正实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建立信息传播网。当前,我国媒体正致力于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跨境信息服务创新发展;坚持求同存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联网共享共治;坚持携手共建,实现网络安全新秩序,当好“一带一路”的传播者、讲述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四、同“体”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目标,也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政治高度互信和民心深度相通的高级形态和最美体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要通过全方位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紧密相连﹐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继而实现共赢﹐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诉求﹐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诉求。“一带一路”是我国谋求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拥抱世界的新战略,我们真心希望沿线各国一起发展,共同繁荣。今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此前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将“一带一路”倡议载入联大决议。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成为世界的不二之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由中国倡议,却非中国独有,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红腰带”,是世界人民的“连心桥”;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最终必然是世界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2-06 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