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苑一区建院早(1984年),以前房屋老旧,管理差,生活配套不足,设施规划远不能满足居民现在生活需要。翠 苑一区社区成立于 2001 年,现有常住人口近万人,社区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3.3%,并且80岁以上高龄、独居和空巢老 年人口占到常住老年人口的38.8%,是老城区中名副其实的“老旧”社区。社区“两老两难两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即 人老、房老、管理难、停车难、空间不足、资源不足,给老年人的居家社区健康养老带来了极大阻碍。
20年来,翠苑一区社区党委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 ”的指示精神,紧扣社区居民所盼所想所需,建立“ 139工作机制 ”,在党建统领下,围绕“ 呼 ”“应 ”“为 ”三个环节,做好线上呼、线下呼、全程呼,及时应、精准应、联动应,贴心为、大家为、高效为九大服务,有效保障了社区老年人的“ 医、食、住、 为 ”,助力老年人安心养老、健康享老、快乐到老。
一、“民呼我为”持续升级老年食堂,切实保障老年人用餐
2003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联系翠苑一区社区工作。2003 年 5 月 23 日, 习书记走访到蒋大伯家中,亲切地询问老人生活有什么困难。蒋大伯说到:“我们老人 买菜做饭不方便,有时还会忘记关煤气,能不能帮忙解决? ”习书记听了非常重视,希望社区要根据群众的意见,把老年食堂建起来,为老百姓解决吃饭难。面对居民所“ 呼 ”,社区党委第一时间予以明确回应并立即着手选址改造装修。历时4个月,翠苑一区建成了全省第一家老年食堂,面积达到50平米。习书记得知后写来了贺信,“希望社区能真正做到对群众的呼声有所应、有所为,要持之以恒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 ”。自此,翠苑一区老年人的吃饭问题纳入了每一届社区党委的重点工作,时时听取群众呼声,常常征询老人意见,想方设法改善老年食堂。2011 年,将老年食堂升级为2.0 版的 100 平方米,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在宽敞明亮的食堂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让食堂成为老年人从家里来活动的一个场所。2018 年,老年食堂进行3.0 版改造,扩大了面积,又对整体环境进行了提升。
2022年,围绕着让老年人吃得更健康、吃得更方便、吃得更舒心,社区在老年食堂引入智能就餐管理系统,为食堂 定制营养菜谱,每个菜品都标注热量、主要营养成分、不适宜人群等信息。老年人进入食堂,大厅的人脸自动识别系统 就会立刻将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同步到健康菜品推荐屏,屏幕会显示适合本人的健康菜品和用餐量,智能系统会将老年人 的用餐数据传回健康小屋,做到健康数据实时更新。结算时,老年人将餐盘放置在智能结算台的结算区,系统就会自动识别菜品并计价,老年人刷脸即可完成支付。老年食堂实现了“智慧取餐、智慧排餐、智慧点餐和智慧支付 ”。食堂为80 岁以上孤寡、独居、空巢、行动不便等有特殊需求老年人提供免费送餐、免费用餐服务800 余人次。食堂推出了“爱心 传递 ”活动,凡是在杭临时有困难的外地人均可在食堂享用 一顿免费餐食。老年食堂也对社会开放,不仅老年人,社区的居民也可在食堂用餐,并针对晚归的上班族提供了餐食预留和预制菜。每日用餐量可达 120 人次, 自2023年 2 月以来,食堂累计用餐达 13 万多人次。老年食堂从社区自管自营的 1.0 版升级到4.0 版,既保障了社区老年人吃饭这一基本民生,也实现了社区食堂的可持续运行。
老年人用餐幸福瞬间
二、“民呼我为”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打造适老孝老宜 居社区
孝心车位“贴心为 ”。翠苑一区有独居、空巢老人497人, 由于老小区停车位十分紧张,子女来探望父母常常找不到车位,老人和子女经常向社区反映这个迫切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7 年翠苑一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孝心车位 ”。挖掘潜在车位,社区把原有的车位逐一梳理,找出合适位置的车位划定为孝心车位,小区内的学校和共建单位也提供出 10 个共享车位。推出礼让机制,鼓励给孝心车辆让位,即普通车辆累计礼让三次即可获取相应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多种社区服务。实行预约停车,只要子女周末上门看望住在小区的父母,提前预约,就可以免费停车5.5 小时。目前社区共有36个孝心车位,有效解决了子女回家停车难的问题。如今2.0升级版的“孝心车位 ”依靠地磁检测器、单双向引导屏等智能设备,实现了子女“ 常回家看看 ”,让孝亲敬老变得更便捷。
孝心车位
方便晾衣“精准应 ”。杭州雨水多,老旧小区衣物晾晒不方便,为了满足老年人在阳台晾晒衣物的需要,社区在小区改造过程中,对居民提出统一更新阳台晾衣杆的呼声,以及在建设过程中持续提出的新诉求,认真阅读、精细研判、全程回应,让“ 问题清单 ”变成“满意‘答 ’卷 ”。在更新晾衣杆事项中,社区从最初设计推拉式晾衣杆,到根据居民意见,更换成固定式,再到根据居民对固定式的高低样式设计不合理的意见,改成两根平行样式,增加了固定球焊点,并采用新工艺安装,全程反复进行了 13 轮方案修改,直到满足居民的诉求。如今,小区里统一齐整、方便实用的晾衣杆成了一道人人称赞的风景线。这一细小问题的认真、创新 式解决,充分体现了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好作风。
综合服务“联动应 ”。聚焦“敬老、爱小、扶弱 ”重点群体,社区因地制宜打造 2700 余方的“ 幸福荟 ”珠链式民生综合体。整合拓展公共服务空间,新扩建长者颐养空间(智慧老年食堂、托老所)、0-3 岁托育园、创智基地、文化家园(健康活力中心)、24 小时便利店、志愿服务邻里之家等, 串联起升级版民生综合体,并建立党建联建体系、社群体系, 细化各项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创建“ 15 分钟 150 米内的幸福生活服务圈 ”。同时,开展大物业管理改革,物业管理统一“打包 ”,实现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平衡资金,让老小区享受到高品质物业服务。
三、“民呼我为”多方联动提升服务水平,共同守护老
年人幸福生活
为及时帮助社区高龄、孤寡、独居老年人,2002 年社区推出了“黄手绢、小红灯 ”呼叫帮扶服务。老年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白天可在窗户外挂一条黄手绢,晚上可点亮小红灯,就会有志愿者或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如今,“黄手绢、小红 灯 ”已变成老年人健康手环上的红、黄按键,线上呼救的一头连着社区,另一头连着老年人的家属。除了智能健康手环,社区还为 1800 多位60 岁以上失能失智、独居、孤寡老人安装了电感、烟感和气感预警三件套装置,提供AI 马桶水位监测器、离园守护等服务,通过这些数字化智能产品,将接听呼叫变为主动发现需求。此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让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到“有呼必有应 ”的专属服务。
社区工作者、助老员向独居老人介绍智能手环
同时,社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拓展创新“线下呼 ”机制,实施“ 听呼五法 ”制:常态化实施双延时(上班时间提前至早 8 点,下班时间延迟至晚8点)、轮值制(党支部轮流带班听取居民意见)、日下访(网格长网格员日访居民 10 户)、 周接待(“ 两代表一委员 ”每周接待居民来访)、楼道巡(楼道长每天巡查楼道)制度,大大方便了老年居民反映意见建议。针对老年人的各类需求,一方面,社区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 ”的联动回应机制,通过政企-社区-物业-居民多方联动,解决诸如改造社区景观、加装电梯等一桩桩民生实事。
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和引进志愿者服务,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共建美好家园中发光发热,促进身心健康。社区开辟 100 多平米室内空间用于志愿服务,组建成立 117 名党员与93 名居民骨干的“红之善 ”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先后成立了 15 支为老服务工作队伍和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上门送餐、免费理发等服务。社区十分注重树立“老有所为 ”示范典型,专门成立了“ 雷锋工作室 ”, 并定期开展党员服务之星、十佳居民之星、“ 月月最美一区人 ”等评选活动,引导社区老年人积极向上,240 余位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现年 97 岁高龄的达奶奶, 自从医生岗位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保健服务,37 年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已经坚持服务居民9.7 万人次,工作室中整整齐齐堆放着 30 余本居民就诊信息记录本,摞起来有一尺多高。直到现在,她仍在坚持定期服务社区居民。她被评为杭州市的“平民英雄 ”、道德模范,在 9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达式华工作室毎周二、周五为老年人提供义诊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翠苑一区从一个老旧小区转变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全舒适的现代社区,在这里,群众有所呼,社区党委有所应、有所为,居民为建设家园提需求、出意见,社区党委谋对策、抓落实,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社区的建设由大家参与,老年人是社区的建设者也是享受者,在这里,老年人爱家园、爱生活,健康快乐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交响曲在社区回荡。
编辑:怀马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