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技术 >> 实践案例
从政策到举措从理念到行动 天津市多维度
促进“健康体重”管理
发布时间:2025-06-19   信息来源: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促进部 阅读次数:
字体: 【


天津市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多措并举、多方施策,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一、强化政策引领,夯实健康体重制度保障
2017年,天津市实施“体医融合普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暨减脂增肌健康体重”专项行动,2018年将其纳入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形成卫生、教育、体育等多部门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联动机制。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立足科普宣传倡导、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全人群全周期管理服务、监测效果评估和科学成果转化,多维度发力,形成政府、行业、单位、个人“四轮驱动”的良好态势。
二、拓展宣传平台,营造健康体重社会氛围
一是健康体重传播理念融入社会。全方位、多视角、多媒体倡导健康体重理念,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年受众达1000万余人次。在天津电视台播出“体重应由自我掌控”主题宣传视频和“科学健身一点通”节目,充分融合健身场馆场地、健身方法项目、专业人员技能指导和最新科学健身成果等要素,逐步拓宽市民群众科学健身的途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你动起来真好看”—健康体重主题照片征集活动,并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当天将优秀作品在天津市著名地标建筑天塔上进行展示,将健康体重行动推向高潮。二是健康体重特色市集活动深入群众。邀请天津女排代表发出倡议。全市各区以健康体重管理为切入点,设计篮球、自行车表演等不同主题的健康体验活动,带动社会群众参与八段锦、大众健身操等健身运动,引导居民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动。三是健康体重公益服务走入社区。各级医疗机构走进社区开展“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我们在行动”公益健康咨询服务活动,通过体脂测试和骨密度检查,给予居民个性化健康指导,科学普及体重和骨骼健康对于健康管理和预防慢性病的重要作用,用服务的“增量”换体重的“减量”。
三、做好环境支持,提升健康体重服务可及性
一是创建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将健身与健康相融合,打造全民健康生活圈,全市建设公众可触及的健康体重终端及环境共计12类4222家场所;健康主题公园面积由13万平方米增长到1060万平方米;健康步道长度从1.6公里延伸至80公里。二是联合共建培育健康指导员。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共建活动,全市共培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0人次;累计成立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3500个;通过“互联网+专家”形式,制作标准化培训课件,累计学习35万人次,课程满意度达98%。三是加强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建设。为慢病患者提供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全流程服务,并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指导居民科学动态管理体重。
四、聚焦重点人群,实施健康体重策略
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联合开展天津市儿童青少年减糖专项行动,录制《减糖小课堂》,开展“健康信使”传递、520学生营养日、健康食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卫生健康、体育、总工会等部门针对职业人群联合开展健步走、工间操大赛等活动,减轻职业人群的职业病,积蓄“健康生产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老年人开展“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诊疗服务和宣教,让每一位老年人的健康老有所益。
五、开拓创新发展,探索健康体重适宜技术
一是健康体重“三化”管理。天津市建立了医管结合、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体重管理模式。医疗机构的营养医生遵循医学营养减重原则和标准化路径,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减重管理方案;专业中医师结合适应症判定,通过中医手段,实现体重有效控制和调节。二是智慧赋能全民健身运动。深化发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科学锻炼”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模式,探索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将“智慧健身”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在社区、健身中心、公众休闲活动区域配置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设施,以智慧体育和智慧健康服务市民科学规范健身。
六、强化医体融合,建立健康体重运动处方
一是发布“运动处方”地方标准。天津医院发挥体重管理的医疗技术优势,强化运动处方管理,成立“医疗运动处方质量管理组”。2024年8月,由天津医院负责牵头起草的地方标准《运动处方技术服务规范》获批发布,为天津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规范化技术保障。二是筑牢“运动处方”人才根基。2025年3月,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医体融合运动防治慢病试点医疗机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临床运动处方培训,为运动处方纳入临床分级诊疗应用按下加速键。成立中华医学会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天津培训中心,开展运动康复和运动处方标准制定、培训认证、健康科普工作及岗位培训,为推进运动处方防治慢病筑牢人才根基。三是成立省级体育运动医学中心。2025年4月,天津市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在天津医院挂牌成立,市体育局与天津医院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体育运动医学中心将围绕竞技运动医疗保障、体医融合健康管理、科研合作三大领域,为运动赛事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促进医体融合运动防治慢病建设。
经过健康体重管理多方施策,天津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2%以上,居民对我国超重肥胖和成人中心型肥胖的判断标准知晓率分别从2018年的42.1%和40.4%上升到2023年的66.9%和59.0%。
(天津市爱卫办供稿)


编辑:怀马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23 15:38:34